关于清明时节的小学生作文

时间:2023-02-15 12:54:13 | 来源:第一作文网

一、关于清明时节的小学生作文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渐入我的视线,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挑红,遍地金灿灿的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又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又昭示着逝去的人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开始。 这是一个春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的季节。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二、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作文写在清明小练笔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三、3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首先,创设班级阅览室。我发动并组织学生广泛征订有关写作方面的报刊。要求两人合订一份,避免雷同。这样,学生轮流做报刊管理员,再配以相应的报刊管理制度,班级阅览室就可以正式对全班同学开放了。创设班级阅览室好处比较多:学生“足不出户”就可阅读许多报刊,不但方便,而且积累材料有保障;两人分担一份报纸或杂志的费用,农村学生能承受;可以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其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读书笔记是为了帮助记忆、积累知识。写读书笔记不仅本身锻炼了写作,而且能积累名言名句,优美描写,为今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只读不记,犹如广种薄收,其效果不佳。

除加强课外阅读外,还应提醒学生多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大有文章在。农村虽没有城市发达,但我们有秀美山川,有淳朴乡民,有劳动生活,有各种动物,植物„„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草一木可以写;农村新人新事可以写;我们家养的家禽家畜可以写;春采野菜,夏天套蜂子、捉泥鳅,秋天采蘑菇、摘野果,冬天挖竹鼠、套野鸡。经过点拨,我的学生在周记中大量记叙,描写了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平常不大爱写作文的同学也能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

问到他们的感受,他们这样说“我做过,自然就写出来了。”可以前为什么写不出来,不就是没观察,没留意吗?

二、写作前指点,恰当引导。

写作前指点,恰当引导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的阶段,这是习作的第二阶段。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指导:

(一)审题提示。除讲解中学生主要训练的几类文体的一般写作知识外,审题提示的侧重点可因题型、文体的差别而异。比如对记叙性的命题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旨趣”。又如对供料型议论文应着重指导学生弄清着眼点,抓住材料的“神”;把握侧重点,确定最佳议论角度;选准联系点,力求贴近生活等。

(二)思路、结构提示。作前指津不仅要关注审题,而且要在主题立意、选材剪材、语言表达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尤其要在习作的思路和结构的揣摩上作重点指导。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仿写”法。模仿是人的天性。每个人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之后,才能具有创造能力。同样,中学生的作文也要在模仿中起步。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仿写应该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仿写教学,是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的。然而,农村中学生习作时,手中可供借鉴和模仿的东西除课文外甚少,他们的习作往往是结构零乱、思路不畅。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多提供给学生一些范文(如同龄人的佳作、教师的范文、课外

时文美文等),让他们在仿写中,消化、吸收范文精巧的结构和清晰的思路,以帮助他们早日走出作文低谷。做好了这一点,学生看到题目就能想起类似范文就可借鉴范文。如学了丰子恺的《白鹅》我班学生崔光明就深情描绘了自家的懒猫,还有很多同学写狗、鸡、猪、羊等,都写得不错。

三、亲自“下水”垂范

在习作的第三阶段(成文阶段)中,写成文章好像只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不然。在这一阶段,教师若能主动参与写下水作文,其教学效果会更好。散文家碧野很赞成教师写下水作文。他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能写出好文章以为示范。师生共同参与写作,对学生来说,可激发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就教师而言,不仅与学生沟通了感情,而且能品尝到训练的甘苦,真切地体会到写作的困惑,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评改的针对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我们不“下水”实践,只知纸上谈兵,叫学生写作是缺乏说服力的。当然,教师“下水”垂范,既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需要有点勇气。客观地说,目前农村中学的不少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能力不高,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多“下水”锻炼。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把自己的下水作文推荐给学生。我也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提高了地位和威信。“亲其师,信其道”。随之,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总之,语文教师教写作要像音乐教师必须会演奏乐器一样,要会写下水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活脱脱地给学生以启示和诱导。

四、合作评改

习作的最后阶段,即修改阶段。它强调的是学生自我修改文章的能力。教师的批改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改。相反地,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放到首位。叶圣陶曾主张教师的改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改”。目前,农村中学生自我修改文章的能力较低,而要使他们达到自能修改作文的境界,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之事。因此,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就要改变教师大包大揽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其中,由师生合作评改,共同承担修改文章的任务。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学生各自完成习作后,以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互评。要求划出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句子,并对习作的语言、结构和立意进行评价,写出评语。写评语时,要能用欣赏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尽量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同时能委婉地提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及其修改意见。避免概括化、公式化,最好能针对一两个方面作具体评价。组评结束后,再交原作者自评。自评是结合小组同学的评语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是对自己习作的自省,也是一个再实践的过程。在学生互评、自评过程中,我临场巡回指导,使互评、自评过程成为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其次,学生推荐他们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习作,教师也可按学生原有水平有意选上几篇作文,大致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几种类型,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包括小组修改意见和评语。最后,引导全班同学集体评议。通过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那些能恰如其分地提出评改意见的同学随机表扬,以增强他们修改习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合作评改是

将传统作文教学程序中的“批改”和“讲评”合二为一、整合优化的教学活动。它把教师单方的活动变为师生双方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师生、生生信息的多向流动。

总之,农村作文教学虽然目前仍处于低谷,但经过努力,已有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农村学校作文一定能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