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事情反复做作文1500字

时间:2023-02-16 12:57:55 | 来源:第一作文网

  学习这个过程,最没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何处?于我而言,不是每月一次的大考,不是无数次不间断的小考,不是每天早起晚睡,不是上下学的路途中从没有见到过太阳——而是无聊。

  很反动,但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把我每天按在书桌前,学十多个小时,坐到两条腿都发麻发酸,而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游戏,不能到人和路的小商品市场上毫无目的地游荡,不能在学校西边的空地上撒疯乱跑,生活很紧张也很机械。

  所有的课余活动,都因不符合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而一推再推。每天面对的就是成堆成堆的习题,能不无聊吗?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该来的总会来,一旦来了,就必须接受。”J.K.罗琳如是说。这一片一片“无聊”的事情,不过是为了很久后的“不无聊”付出的代价。

  虽然未来很遥远,虽然“很久很久以后”像是一个在坐标轴上因为太远而找不到具体位置的点,但毕竟它是一个确定的,无论早晚终将会到来的时间点,在这个节点之前 学习的“无聊”大概就会一直是主旋律。

  托斯卡尼尼说:“你正在做的事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哪怕你正在剥一个橘子。”至少,一直做卷子比一直剥橘子要有意思吧。我在学校新生大会学长学姐分享完经验轮到新届孔子班分享经验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把近5年的重庆英语中考题做了5遍。”

  嗯哈?本来做卷子就够无聊的了,同样一份卷子,还要做5遍?

  当然我也不想这么做,英语考试以阅读为主,看看不同的文章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但让我每隔一到两个月去读“爱母少年赢得自行车比赛为妈妈买礼物”,去读“公益女子联合土豪帮助贫穷女孩学骑马”,去读“机智少女为NASA飞船起名字”……知道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像是看一部悬疑电影被剧透,总是少了些意思。

  无聊的事反复做就显得更无聊了,但这种反复,意义究竟在何处?

  《神探夏洛克》前三季我看了不下三遍,看了第一遍就已经牢记了凶手,知道了推理结果,明晰了犯案过程,那为什么我还想去反复看?

  是因为主角长得帅?我想这不足为据。是因为我第一遍没看懂?我想也不是这样。是因为对这片子有特殊的情结?大概有一点吧,但再多的情结也不足以支撑我看三遍。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每一遍看的角度不同。

  一部英剧,第一遍看的是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二遍看的是细节;第三遍看的就是“需要从中学习些什么”。

  我的Pad上大概存储了七八千张《神探夏洛克》的截图,以至于我有时不得不删除一些软件才能保持容量够用。后来,我用了一个寒假和一个暑假的时间,把其中的英式用法摘抄了下来。

  我还自导自演了夏洛克的英语舞台剧,在英语课上一边憋笑一边表演。里面的用法,全都出自英语课本和我的摘记。

  反复做一套卷子的意义也是如此,前一两遍做的是题目,像我这种忘性大的,错题还是会反复错,这期间我很注重从错题分析思维误区;之后的一两遍,看的是吸取的东西,完型阅读的文章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出的几道题,里面的很多用法,都能为我所用;再往后的一两遍,则是刷题感找“套路”。

  “世界是无数生命交织的网,所有线条纵横交错,我们所谓的预感,无非是网内的变动,如果能消除每条网络线条上的畅颤动数据,未来就可能被彻底掌握,和数学运算一样必然。”这是《神探夏洛克》第四季里的一句台词,这句话对我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 我不会把他奉为圭臬,因为世界上的不可测的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但在这太多的偶然之中,一定有必然可循:而刷题的最终意义,便是寻找这种必然,或是上文所言说的“套路”。

  像上述这种有明确标准答案的题目如此,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呢?尤其是作文,真的是“一千个考生就有一千个小明同学”吗?

  有很多的作文模板,有很多的写作“套路”,模仿作文书上的“套路”不如去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套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作文更像是“八股”的手法,没有感情、没有温度,不是一个人“自己”的文章。

  文章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不断写作的过程,就是逐渐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功利一点说,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套路”的一个过程。

  那我一周写一篇文章,把所有模拟卷上的文章都写完,我的水平是不是就能提高了?

  我也一度很陷入这样的思索,既然作文老跑题,那就多写呗;既然说理不透彻,那就多写呗;既然文章没有足够的深度,那就多写呗。

  但多写不如多改。又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了,嗯哈?

  八百字的作文改上五遍,用写这四千字的时间去写文综,去刷数学不好吗?

  高一下学期的时候,我遇到了语文作文写作上的瓶颈——写作方向由材料作文改成了时评,因为我本来就对时事没有特别多的关注,所以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同学能拿55分的作文,我才能拿43分。我很认真地比对我的作文和高分作文的不同之处,也很认真地听每一堂作文讲评课,并买了一年的《半月谈》在家看……但是,似乎没有一点起色。

  我经常找许老师去看作文,一到语文晚自习就缠着老师不放,同样一篇写廖丹“刻章救妻”的时评,我前前后后大概改了五遍,也完整地在作文稿纸上抄了五遍。

  两个星期里,我和她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老师我又把作文改了一遍,您看看。”

  “嗯。”

  “老师我这个作文能上50分了吗?”

  “再改改吧。”

  “您给提点儿建议。”

  “这里说理不够透彻,时评要由事及理,不要就事论事;这里……”

  “行,我周x之前把改好的作文给您看好吗?”

  “好的。”

  最后一次,55分。

  在写时评方面,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天赋,没有极其深厚的积淀,没有对现实世界犀利的看法。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改。

  我每一次修改都能发现新的不足,每一次修改都有新收获。我也逐渐知道,在时评写作上,真正让我脱颖而出的,不是长篇的引用,不是深刻的观点,而是由小及大,让一件事情上升为文明、社会与国家层面。

  这就是我的“套路”。

  闲闲散散地说了英语卷子和语文作文,回头望望初中3年高中1年走来的路,我又何尝不是在无聊之中反复,在这种反复中挣扎呢?不断重复明天要默写的内容,不断在草稿纸上写着新学的单词,不断翻看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我不去想着捷径,只是做着最简单却又有效的劳动,唯一值得夸耀的,不过是忍耐了一份寂寞。

  习惯了在无霾的傍晚,看看渐渐沉落的夕阳,然后拿起卷子,拿起笔。

  心里头很简单,很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