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

时间:2023-03-07 08:05:38 | 来源:第一作文网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7篇

从一首完整的儿歌都不会唱,到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背后带领他们的正是邓小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1

“在荆棘丛生的山野上有一种最美丽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脸,在浩渺无垠的天际当中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这样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热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写给邓小岚老人的颁奖词。

在前些日子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她曾带着河北阜平县马兰村的44个孩子组成“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抗日战争年代,邓小岚的父亲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辗转于阜平县马兰村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这里也是邓拓主编的史上首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1943年,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在马兰村制造了“马兰惨案”,日军冲进马兰村时,19名乡亲为掩护《晋察冀日报》工作人员和印刷机而惨遭杀害。母亲丁一岚在突围后生下邓小岚。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邓小岚热爱着马兰村这片土地,视她为“第二故乡”。退休前的邓小岚发现,马兰村的孩子们很少体会过音乐的乐趣。于是,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她要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改变命运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给孩子们建一个“音乐教室”,她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还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捐钱。她亲自设计,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后来邓小岚又将亲友家闲置的乐器要了过来,并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等乐器。但那时的村里哪儿有人会这些乐器呢?邓小岚下了决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她坚持每个月来两次马兰村,风雨无阻,寒暑假更加频繁。

18年来,邓小岚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一年年过去了,渐渐地,沉睡的小山村飘来了优美的音符。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变成一座“音乐城堡”。不少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好、浪漫。属于他们的未来渐渐清晰,美好。这些年的变化邓小岚很满意。她说,真切地看到,音乐让山里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了。

邓小岚老人的行为让我看到了红色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呈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极具历史传承感。在中国,有无数像邓小岚老师一样的“蜡烛”甘愿放弃平稳的生活,将自己献给大山里面的教育事业。她们值得被学习、被赞扬。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走进乡村,乡村教育制度也会得到完善,乡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和知识,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2

在本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唱响希腊语《奥林匹克颂歌》的均是来自河北阜平县大山里的孩子,他们让人惊艳和感动,他们大放光彩。深山里总是藏着宝藏,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需要有邓小岚女士这种伟大的发掘者。18年风雨无阻,她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越来越多乡村教育的筑梦人正沿着她的路走下去,给山里的孩子带去光和希望!

邓小岚女士,她为什么拖着年老孱弱的身体一直致力于山区的儿童教育工作,是邓小岚同志对教育的坚守、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学生渴求的满足!是邓小岚同志对仁爱之心的践履、对公私的取舍和对师德的崇尚!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邓小岚同志为榜样,传承其精神,发扬其热度,争做新时代的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2018年,二十六岁的我意气风发,迈着坚定的步伐踏入了教育行业。转眼间从事教育行业已经第4年了。俗话说:“教学是个良心活儿!”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7.0℃,超过37.3℃就属于发烧。而体温37.1 ℃是比正常体温高一点的正常体温。其实,教师这个行业需要的就是一点热度。

做一个37.1°的老师,工作上尽职尽责,不忘初心!3年的特岗在农村教学,2021年来到望都县第一实验小学,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面对新学校新的制度,面对大容量的班级,面对更多不同孩子身后的家长,我有点应接不暇。但是我从未想过放弃,我觉得这都是对我的锻炼和考验。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我的每一天都那么的与众不同,就像沙滩上的贝壳珍珠,每一次收获新知的时刻,都在闪闪发光。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这条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自当“上下求索”。

做一个37.1°的老师,对待学生关爱有加。一年级的孩子们,刚迈出幼儿园大门,很难适应一年级的生活,再加上我们学校是半封闭管理,中午学生们不回家,孩子们更是情绪不稳定。有的孩子哭了,我张开双臂抱抱他们,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告诉他“老师妈妈,在这里,不哭不哭!”;有小女生的小辫子乱了,我自己买发圈放在学校。午休结束后,给她们梳梳头,让她们保持漂亮的发型回家,让家长看到孩子还是早上来校的样子,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有调皮的小男生,课间玩耍的时候摔倒,膝盖嗑破皮。我拉着他的手领到办公室,消毒、贴创可贴,吹一吹,让孩子感受家长在身边的温暖。

做一个37.1°的老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孩子家长的“奉献”。面对学校、班级里的各种活动,我非常感谢班里各位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当我们有“需要”,家长就“奉献”,因为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班的读书活动,家庭情景剧才能顺利开展,对家长的支持表示感谢,感谢家长对我们常规工作的理解。面对假期期间的工作,我们需要沟通时,家长总能对我说:老师辛苦了、没事老师、谢谢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尊重是我工作的动力,令我充满力量,感到温暖!

我们老师身上所肩负的是使命也是责任!目之所及皆风景,心之所向有阳光,做一个37.1°的教师。理想在彼岸,我必守住本心,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3

3月22日中午,一个噩耗传来,新闻前辈邓拓的女儿、马兰村孩子们的“邓老师”,79岁的邓小岚女士于21日深夜在北京逝世。每一个熟悉她故事的人,一时间都感到难以接受,以及深深的哀痛。

就在上个月,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以邓小岚义务支教18年的马兰村命名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44个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一幕,刚刚惊艳了全世界。谁能想到,耳畔的天籁之音还未散去,这位善良、坚定、伟大的老人便离开了我们,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马兰村和那些可爱的孩子。

18年来,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父母战斗过的马兰村,把自己一半的光阴无私地奉献给了太行山深处的孩子。邓老师的到来,架起了一座桥——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孩子们由此爱上了音乐,打开了眼界,快乐地成长,最终走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宏大舞台。

重回马兰,孩子们竟不会唱歌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的名字叫《美丽的家园》,歌中唱到的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的太行山深处,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也是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和众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

邓小岚是邓拓的长女。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她就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

3岁前,邓小岚都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里。长大后,她追寻父亲的足迹回到马兰村时,已是1997年了。受母亲的影响,邓小岚自小热爱音乐,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妈妈就爱唱。高二那年他们给我找了老师学小提琴,到了清华我接着学,加入了清华的乐队。”

1970年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她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任职的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村。“当时我和日报的老人在一起,想让村里的孩子给我们唱个歌儿。结果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连少先队队歌也不会。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但也唱得听不出来是国歌。”

就是这次偶然的经历,使她萌生了为马兰村孩子教授音乐的想法。在她看来,唱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会唱歌,在生活中无论他高兴、难过还是受到挫折的时候,音乐会是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

为孩子们打开音乐的世界

18年来,邓小岚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从手风琴、竖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从“小燕子,穿花衣”到《欢乐颂》《雪绒花》,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2011年保阜高速开通前,邓小岚需要一早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马兰村,抵达时常常已是傍晚。

在马兰村采访的时候,记者在邓小岚的房间内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乐器和乐谱,而日用器具和摆设上的装饰都有音乐元素,连屋外的栏杆都是五线谱的样式。

马兰村村委会主任李士伟介绍,马兰村作为行政村曾一度名为岔河村,邓小岚的到来使马兰村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村名也跟着变回了马兰村。在邓小岚的影响下,马兰小学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由马兰村孩子们组成的“马兰小乐队”远近驰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

刚开始支教不久,邓小岚就用自己和向亲友筹来的钱为马兰教学点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议下,村里为每家每户改建了屋内的冲水式厕所。村口建起了和邓拓和老乡在一起的雕像——“军民团结抗战”,介绍《晋察冀日报》史的展览室也应运而生。

邓小岚在2013年发起了马兰儿童音乐节,至2019年一共举办了四届。在第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上,已有多支专业的表演团体亮相,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共同唱响“马兰的歌声”,为小山村带来了“国际范儿”。

孜孜不倦18年,她这样解释初衷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经历深深影响着邓小岚。她曾向记者谈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入读清华大学前后,邓小岚两次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她坦言,虽然父母都是老党员,但没有给她提过什么要求,“我觉得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我也要做这支队伍的一个战士。”

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给她的家庭造成很大冲击,但邓小岚说,她对党的信任和感情从未改变,这也是父亲和母亲自始至终对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咛和教育。

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邓小岚不求回报,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就是在马兰小学,马兰村所在城南庄镇的孩子用一天时间征服了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登上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孩子们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练习合唱、学希腊语,终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惊艳了全世界。

关于自己孜孜不倦到马兰村支教的原因,邓小岚这样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她还说:“我相信美妙的音乐总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乐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能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

邓小岚走了,但她执着的付出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她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改变了马兰村,改变了阜平,留下了冬奥会开幕式最动听的天籁之音,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不舍。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4

每?个?村都需要?个邓?岚?师----《邓小岚事迹》观后感

前?天看了?部?童电影记录?叫《马兰的歌声》,讲述河北?平有?个偏远的??村,叫马兰村。在这?,?群热爱?乐的孩?们组建了“马兰?乐队”。年近古稀的邓?岚?师在这??偿教授孩?们?乐已有6年之久。该?以孩?们对?乐的追求为线索,讲述了邓?岚和这群孩?之间的故事。

作为?个从?村?出来的孩?,在观影过程中,好?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想起了??的?时候,我们是?村?的?学,我们根本没有?乐课,就算上?次,也是教你清唱??当时流?的歌曲,10岁以前我不知道钢琴长什么样?因为那时家?也还没有电视,不像现在可以从电视?看到。不光?乐课,体育课也是让?家?由活动的。

正是这样,当我?学快毕业时从乡村?到?县城读书后,第?次上?乐课时,?师边弹电?琴边领着我们唱简谱时,我简直惊呆了。那现在看来简单的旋律对年少的我??都是?种天赖之?,连那个?乐?师在我眼中都变得特别神圣和美丽。

这个漂亮的??师还教过我们不少歌曲,?如《送别》,《歌声和微笑》《太阳出来喜洋洋》《飞吧!??鸽》等等。这些歌曲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乎每??都能够完整唱出来。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5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不说凄凉吧,反正是太寂寞了,我想我要有时间,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此后三年,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邓小岚也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几十载人生岁月,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兰不懈努力下,马兰的孩子们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08年,马兰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在他们的背后,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

邓小岚:我说我跑到70岁,我就不跑了。结果到了70岁,我觉得我身体还挺好的,不行,我还得跑。

北京冬奥会,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去了马兰,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

在马兰出生,在马兰谢幕,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安葬在“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邓小岚在烈士们牺牲的那年出生,79年后,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6

今天收到教育局通知,让学习“保定市最美教师”邓小岚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便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感触颇深。

邓小岚,女,1943年出生于阜平县易家庄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北京工作,2004年退休后,到易家庄村附近的马兰村从事儿童音乐教育,至今默默耕耘了18年。

在马兰村带领孩子们成立了马兰合唱团、马兰小乐队,在这个乐队成立之初,作为农村学校并没有资金筹备,就连像样的教室也没有,只有简陋的4间危房,邓小岚为了让孩子们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和亲友们的捐款翻修了教室,搜集了好多亲友家闲置的乐器……

渐渐地,她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马兰小学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等乐器,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她带领的马兰小乐队也开始远近闻名并多次外出演出。邓小岚家住北京市内,一直坚持每个月去两次马兰村,18年来,邓小岚同志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

就这样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一位为了教育无私坚守的好老师,于今年3月21日,在工作中突发脑梗,经医治无效离世。在此,对她的不幸深表哀痛,当然,悲痛之余,学习其品质、传承其精神、弘扬其作风是我的首要任务。

我要学习邓小岚同志的甘于奉献、淡泊名利。

同样身为教师,同样支教农村,但我们学校有着优美的环境,有着丰富的软硬件教育资源,我们不应再抱怨工作的繁琐,不应再抱怨工资的微薄,更不应再抱怨教舍的简单。我们应学习邓小岚同志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学习邓小岚同志用爱心奉献农村的教育,点亮农村孩子们心中的明灯,为农村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我要学习邓小岚同志的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不甘于现状,就要奋力拼搏,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虽然比不上大城市起点高,但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停止脚步,更不能因此而退却,我们更应该不断创新,让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有无限的追求和满足。

我要学习邓小岚同志的初心不改、坚韧追梦。

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对教育的热爱,有着对农村孩子们的喜爱。但是经过一年一年的风雨磨砺,面对一次一次的严酷环境的挑战,你是否已被现实打败而退却?你是否因为工资待遇的微薄而放弃?看看邓小岚同志的生平,退休后18年都在坚守,每月往返马兰村,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从未中断,这是何等的耐力,这才是对教育事业真正的热爱。我从事教育事业9年了,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因为身在外地,所以一直在学校留宿,我也要像邓小岚同志一样坚守住这份初心,日复一日,甘之如饴。

青山巍巍埋忠骨,一腔热血洒杏坛!斯人已逝,风骨长存!邓小岚同志的事迹、精神品质定会在我们农村教师心中永流传,让我们一起弘扬其优良作风,争做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感动中国邓小岚作文素材篇7

空灵、纯净的童声响起。44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们身穿虎头服、脚蹬虎头鞋,一身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用来自太行山深处最纯净的、天籁般的嗓音演唱着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刻,深深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更令人动容是,这支“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自革命老区太行山脉—河北保定阜平县的五所乡村小学,是真正的“山里孩子”。朴实的他们从大山深处的山沟沟走向首都“鸟巢”的舞台,一曲“冬奥天籁”,不仅传唱了奥林匹克精神,更是邓小岚同志心系山村,坚定自己的信仰,一如既往地为群众做实事的赞歌。

邓小岚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时代愚公”,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岁月的风吹白了她的黑发,为了一个承诺,奉献了一生。1943年,战火连天。晋察冀日报深入太行,驻扎在阜平县马兰村,一个女婴在这样的反“扫荡”时期出生了,时局动荡,邓小岚被留给了阜平村子里一对老夫妇养育,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把她送回父母身边。后来她两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当乡亲们亲切地呼唤她的乳名,她的心里默默地感动着。可五年过去,这个荒凉偏僻的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落后的教育、简单的吃食。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里酝酿着、沉思着,她决定在这里搞红色旅游,一定要让乡亲们在大山里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她一定会跟着党坚定地前进。退休后,她默默为村里做事,帮助马兰村翻建学校、救助贫困户和贫困生,还帮助村里打造“红色旅游”,她每年的退休金三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对需要帮助的村民她总是“慷慨解囊”,对自己却是“一毛不拔”、省吃俭用,真正做到日行一善。邓小岚本着“不忘本”“不忘恩”的初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一生来回报“第二故乡”的养育恩情。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用音乐启迪了山区孩子的心灵,打开了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

一次她和报社的老人们回马兰扫墓,刚巧碰到当地的少先队员也在扫墓。她提议说让少先队员给爷爷奶奶唱歌,但他们什么歌都不会唱,这件事她放在了心里。

转年来,她就来兑现承诺。回到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并学习乐器。从北京到太行山深处河北省阜平县的马兰村需要10多个小时,这条路,邓小岚已经走了18年。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通往马兰小学乡间路上的那颗初心却亘古不变。她用“初心”照亮了音乐舞台,让每个乡村孩子的音乐梦想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团队看到了媒体关于马兰童声小乐队的报道,他们决定让这些“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孩子们在开幕式演唱奥林匹克会歌。随后的几个月,孩子们进行了紧张而密集的训练,邓小岚总是坐在教室一角,默默地凝望着,陪伴着孩子们。开幕式正式演出那天。马兰花乐队专注投入,勇敢而闪亮,这朵深山里的小花悄然绽放在奥林匹克舞台,他们用精湛的演出,打动了全世界。一句承诺、一生相托。邓小岚用一生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价值追求,她用行动践行基层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她用初心浇灌梦想的花田,只为他人芬芳。我们向邓小岚老师致敬,也致敬每一位点亮乡村教育的筑梦人。

认真学习了邓小岚老师的先进事迹,让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学习邓小岚先人后已、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扎根基层一线的精神,学习她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扎根基层一线的精神,用“一颗心、一根筋、一股劲”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生价值,书写基层一线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会多一分热情,对于学生,多一份爱心,对于学生家长,多一份耐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认真上好网课,关心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和家长做好自身的防疫措施,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