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时间:2022-11-26 13:07:22 | 来源:第一作文网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8篇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小编特地准备了阿房宫赋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1)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着《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2)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3)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著名文章有《樊川文集》一书。其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

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案例。含沙射影般的写出作者当代朝廷的用乱不堪。此文擅用散句,对偶十分工整,凸显文章的大气之势。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采用铺陈夸张之法来写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后半部分有一番抒情色彩的议论,两者互相结合,将古今王朝的政治格局分析的井井有条。

文章的好句有下面几句:

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二、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烟雾横斜,焚椒兰也。

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初读此文之时,对文中感悟颇深,杜牧在唐朝晚期因作文《樊川文集》而名声大震,此文采用了借古讽今之法深刻揭露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古人通常以身边的事作为生活素材,以时事为基调来作文。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回为卫兵。是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气势和形式是为内容来做铺垫,他的文章《阿房宫赋》就完全符合这一点,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谢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文中多用散句,骈句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来凸显秦朝的灭亡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警示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文章中多用修辞手法,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这句将宫中的妃子们使用的胭脂水粉的繁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渭水河上浮的一层油光才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阿房宫中的妃子之多,花费之大。也衬托出秦始皇在为时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大家可想而知,妃子们用的化妆品的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也体现了秦始皇的凶恶不体恤民间疾苦,杜牧写出此文我想他所处的社会与秦王朝相差不大吧。同时作者的目的也在于此,他希望唐朝的统治者能专心朝政,不能胡乱放纵自己,否则到了祸起萧墙,国破家亡这时,就会悔之晚矣!

作者的文章能受到大多数人的亲睐,也在于他的文章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描写的阿房宫很是雄伟,气势非凡。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百字,但将阿房宫的丰姿盛态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杜牧的文章功底毅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转念回想自己的祖国,现今国内四海生平,四处一片和平景象,这是国内都感到骄傲的事,因为中国有深明大义,敢为民请命的领导人在,在此我希望领导人能居安思危,因为中国 在世界还不是很强大,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增强国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来!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4)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5)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结尾以区区八十九字,道出了中国历史似乎不可逾越的“周期率”。黄炎培到延安时也和毛泽东探讨过“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也很警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危险。从西北坡进京时决不做李自成的旦旦信誓到枪毙张子善刘青山;从三反五反和后来的社教,到最终不惜发动运动来斗私批修,防止特权、贪腐、和平演变。最后怀着对他深爱的人民,对未竟事业的眷恋,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两袖清风,离开了这个世界。应该说毛泽东时代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确定的,民主监督是到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时代。理所当然,毛泽东也应该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老百姓最认同的公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的领路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雷洁琼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时曾留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八个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从黄炎培提出周期率,到雷洁琼的提词,是否可以说也是一种问答式的默契呢?可见大多数民主人士也是忧国忧民的。他们比那些拿着绿卡来代表和忽悠中国人民,强奸民意的出口转内销的政客要高尚的多。

私则必贪,贪则必腐,腐则必奸,奸则必祸国殃民,祸国殃民则必恶贯满盈,恶贯满盈则必民怨沸腾,民忍无可忍,终将揭竿而起必除之而后快!陈胜吴广对起义时就对将士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客观上,就是对私有政权,家天下的怀疑和挑战!

所以,只有公者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只有公者才能真正把自己定位为公仆,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只有公者才能认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改变和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才能尊人民群众是活菩萨,是真正的英雄,高呼人民万岁!而决不会一朝权在手,便对孔夫子顶礼膜拜,以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腐朽的愚民政策来瞒天过海,偷天换日,营私舞弊,忽悠老百姓,中饱私囊;只有公者才能真正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和人民群众维系一种彼此相依的鱼水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置于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和老百姓水火不容,以孤家寡人的统治者自居。所以,既非舟水,何以覆舟?人民永远不会反对那些真心实意为自己服务的公者和真正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的政权。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6)

我又来到了阿房宫,又亲吻着黄灿灿的阿房宫。

这是覆盖绵延三百多里地,尘土带走昔日遮天避日的楼阁。我坐在溶溶的二川之间,贪婪地读着苍茫的阴影——展现在天地之间的奇迹——远古与今天的回忆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漫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读着五步一座的高楼和十步一亭的台阁,读着萦回曲折似人腰的走廊和高高翘起像鸟嘴的屋檐,读着各依地势的楼台和攒聚对峙的殿阁,读着盘旋着,曲折着,像蜂房水涡一样,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的阿房。我敞开胸襟,呼吸着阿房的很浓的气息,开始领略书里汹涌的内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还有澎湃的情思————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更来不及发出惊叹————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就在此时此刻,我感到一种神神奇变动在我身上发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迷在我胸中跳动。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像渭流涨腻,也似烟斜雾横般地滚过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啊!尤其是拥戴这阿房,多么值得我爱恋啊!

我不能解释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听到金灿灿的回忆录在对我说,想知道阿房宫的背后吗?那么就请继续敞开你的胸襟,体验吧,体验它的盛,体验它的哀吧,体验它的兴,体验它的亡吧!

我读着阿房宫,我知道阿房宫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和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打开黄灿灿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眼前出现了神奇的画面,我看到妃嫔媵墙,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楼阁宫殿,乘辇来到强秦,早上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我看到了明星荧荧的妆镜,绿云扰扰的.晓鬟。我看到了雷霆乍惊的宫车,看到望幸而不得的尽态极妍的一肌一容……

原始的阿房不拥挤,是因为没有六国的收藏、经营和精英。变样的阿房拥挤了,是因为几世几年下来已倚叠如山;原始的阿房不纷华,是因为只有铁锅、石头和土块丢弃满地;变样的阿房奢侈了,是因为有了宝鼎、美玉、金块、珍珠,视如废物。一世的积累,一年的构层,一世的挥霍,一年的输来。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

有人在你这儿读到秦人的饿心思;有人在你这儿读到多于南亩农夫之负栋柱,多于机上工女之架梁椽,多于在庾粟粒之磷钉头,多于周身帛缕之瓦缝,多于九土城郭之栏槛,多于市人言语之管弦;有人在你这儿读到秦王纷华,滥用力,结怨民,成就一灰烬……惟有我,还要读下去。

我读着阿房宫,从浅的读到深的,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为什么灭六国即秦也,族秦者非天下也,。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地层,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阿房宫。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我们,再也不会走上这条路了。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7)

《阿房宫赋》在艺术上是一篇文词优美的作品,在意义上是揭露和讽喻秦朝统治者娇奢暴虐最后走向灭亡而告诫后来统治者的一篇谏章。这篇赋既可从艺术上去欣赏,更重要的是从意义上去领会。

阿房宫是秦时代即公元前二一二年开始建筑的一座庞大华丽的宫殿。到公元前二0六年还没建完就被楚霸王兵入咸阳后一把大火给烧毁了,十分可惜,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唱。

文章分四段,为便于理解,下面分段解读一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讲的“六王”就是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蜀”是四川一带,两川指谓川和樊川两条河。大意是:六国被消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一带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雄伟的阿房宫也就出来了。往下是:它在地面上有三百多里长,高得与天日相接近。建筑从骊山的北面开始,曲折向西,一直到达咸阳。谓川、樊川溶文流入宫墙内。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曲折像丝绸一样回环,房檐尖耸,像禽兽在高空伸嘴啄物。这些建筑各自凭着地势环抱其间,参差错落,结构复杂,宫里的楼阁,回环曲折。远望天井,密如蜂房,天井当中,各有瓦沟,水从高处的屋檐上千滴万滴地滴落下来,长长的大桥卧在水波上,天上没有云,哪里来的龙?复道伸展在半空中,不是新雨初晴,哪来的彩虹。这些复杂的长桥浮道,让人迷惑难辨别它的高低西东。歌唱台子上,声响歌唱得像春光一样暖和。跳舞的大殿里,舞袖飘飘,好像刮风下雨一样的凄冷,在一天的时间内,一个宫殿里,气候冷暖竟然不同。这一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宏伟和豪华,以及宫室之美。

接下来第二段原文的大意是:六国的王家眷属,一旦国破家亡离开了家乡,来到秦国,早晨唱歌,晚上奏乐,成了秦始皇的宫人,当这些宫人们梳妆镜已打开,就灿若星光万点,她们早上梳头的时候,头发好像绿色的云朵;她们泼下的洗脸水,油腻腻的连谓河都为之水涨;她们焚烧椒兰的时候,烟雾纷纷,一团团香气;宫车过时,声若雷霆,车声越响越远,杳然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她们伫立在那里,老远的注视着,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宫人太多,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里,没能幸运见到他一面的大有人在。这一段不仅写了宫人在宫中讲究的修饰生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些宫人悲惨的命运。

从宫室写到宫室里的人,又从宫室里的人写到珍珠宝玉,进一步揭示了秦国统治者的骄逸和奢侈,下面一段是这样写的:燕国、赵国所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所经营的宝物,齐国、楚国所保有的精华物品,都是这些国家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都被运到这里来,宝藏像饭锅一样多,美玉象石头成堆成垛,黄金像土块一般不值什么,珍珠像沙粒一样多,这些宝贵的东西,沿路抛弃,秦国的统治者看着也不甚爱惜。

接下来作者发出了他内心的嗟叹,写到:真令人嗟叹呵!人同此心,一人的心,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心呀。秦国统治者喜欢豪华、奢侈,而广大人民各自怀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在掠取宝物的时候一点也不遗漏,而在使用时却像泥沙一样不值钱呢?浪费人力财物建设这样大的一座阿房宫,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南边地里劳动的耕夫还要多,架梁的橡子,比在机上织布的女工还要多;钉头高出,比仓里的粮食米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周身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竹萧丝弦呕呕哑哑的声音比集市上人们的言语声还要喧闹。由于高压的统治,使得天下的人,口里不说,心里怒火燃烧。秦始皇这个独夫,却一天比一天娇奢顽固,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率兵进入了函谷关,项羽放起一把火,可怜费尽千万劳动人民心血建造的这座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读到这里:才明白了,上面那些动人的描写,原来都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而描写与议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每一句动人的描写都是对残暴骄逸奢侈的秦朝统治的控诉。

最后发出了沉重的慨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灭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秦国的就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民,唉!真可叹啊,如果六国的统治者都能爱惜他的百姓,就可以抗拒秦国,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继续三世以至万世都可以为天下君主。谁能毁灭它呢。秦国的骄奢淫逸,不恤人民的凄惨后果,秦国的统治者们顾不上自己哀叹,后来的统治者却为它哀叹了,但是,只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再后来的统治者则为后来的统治哀叹了。

这一段是作者发出的议论,也是这篇赋的中心内容,旨在劝告后来的统治者能引以为戒。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不仅从优美的文词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作者深刻的哲理中领会到了文章真正的含义。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人民永远是公正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终将被人民所推翻。“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能以知兴替。以人为镜,能以明得失。”毛泽东主席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篇8)

《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的华丽壮美,刻意夸张,刻画出骄奢淫逸,尽情铺叙。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六国粉黛齐聚一宫,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最后揭出主题,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唐代一出现已立即引起哄动,相争诵读,士林惊叹。文章不光是描述阿房宫富丽、帝王奢豪的彩艳浮华画面,还带出发人深省的题旨。全文用词选字精炼,声韵铿锵,气势雄迈,是一篇极精采的文章。

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亦能载舟,也能覆舟。一个统治者不爱护百姓。也只好让后人来哀痛他了。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才能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