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长的一天观后感

时间:2022-12-12 13:27:49 | 来源:第一作文网

最长的一天观后感 篇1

  最长的一天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本书我最开始是听的有声小说,二十几位艺术家联袂演播,听起来煞是过瘾。后来听说也有一部经典的电影翻拍自此书,看过之后,确实是经典,很震撼人心。一个作品的衍生物都成为了经典,那么它本身不用说都是经典了。《最长的一天》描写的是诺曼底登陆战役,这场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决定了二战的最终胜负关系。战争双方共投入作战兵力四百余万人,直接参战国就有五个国家之多,参战部队涉及海陆空三军。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作家写来却是得心应手,层次分明,毫不凌乱。可见作家的宏观驾驭能力并不亚于一个战场指挥官。书的一开始,作家像个优秀的导演一样把镜头对准了一个小镇,从而引出一个主线式的主角人物——隆美尔,然后,从隆美尔开始,作家逐渐阐述了战争双方高级指挥阵营的意图和想法——换言之,就是战略。战略讲述清楚之后,作家就像一个象棋大师一样布好了棋局,接下来就可以安排细节了。此书的细节非常精彩,作家几乎用摄影机一般精确的语言展示了战场上的各个层面。你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在看一场电影,甚至比电影更能让你身临其境。你会感觉你就走在那个黑夜当中,你的前后左右都有可能出现敌军的士兵,这时有了一声声响,你回头看到的却是一个法国老妇人……此书的细节有的让你开怀大笑,转眼间却会让你伤感得流泪;有时候会震耳欲聋,有时候却又安静得能让你听得到自己的呼吸……总之,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会让你感觉到真实的力量,你会亲身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于是你也会感觉出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伟大和壮烈。然而,既然是真实的描述,就不能全部是伟大和壮烈,正如书里所说,死亡不都是壮烈的,有的时候也会是滑稽的,甚至是无奈的。这一点,作家在书里也做了充分的描述。作家宣称此书是献给所有参加D日作战的人。这一点作家也做到了。书中不仅写了直接参战的将士,也写到了法国的地下反抗组织,甚至也写到了普通的群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同样可歌可泣……

最长的一天观后感 篇2

  101空降师师长泰勒少将和副师长唐普拉特准将亲自带队空降诺曼底,还有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的最高指挥官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李奇微,他们是自愿前往战斗前线的高级军官,可惜普拉特准将在滑翔机降落时失事阵亡,他也是诺曼底登陆中第一个遇难牺牲殉职的将军。

  德国人的误判,使德国人失去了最宝贵的反击时间,包括____和隆美尔都没有预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最吊诡的是德国第八十四国防军军长埃利奇马克斯就在D日进攻这一天开始图上演习,内容是盟军的“入侵”将以伞兵的突袭开始,紧接着才是海上登陆,而且这一次的理论上的入侵地点假设在诺曼底…

  而且在从隆美尔开始在六月六日早上,德军高级军官在盟军登陆前,都离开了前线,冥冥之中那无形的命运之手拨弄着第三帝国走向灭亡,____在D日后甚至怀疑有盟军间谍搞破坏,但是元首也不见的比其他人更有思想准备,他当天也在巴伐利亚度假。而且起床很晚…

  在这一天,所以的人命运都在这一天改变,但是作为盟军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还是对这次战略大反攻心存焦虑,盟军总部甚至准备了两份向世界宣布的新闻稿,一份就是万一整个计划失败艾森豪威尔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新闻稿,直到101空降师出发前一小时他一直在师部和泰勒少将在一起直到攻击时间飞机起飞后才离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米勒看见仰望天空目送他的勇敢的士兵离开的盟军最高司令长官眼中满含热泪!

  至于德国人的问题是轻敌和战时信息混乱,以及没有一位指挥官作出明确的决断,最后贻误了刚开始最好的战机,等到B集体军群明白这是大规模登陆作战后已经为时已晚,最要命的是二十六空军联队把作战飞机调往别处,在诺曼底前线可以作战的飞机只有两架,甚至西线总司令部和B集团军群都误判形势,一直没有强有力的命令指挥行动,这也说明盟军的所有计划和部署是非常有效果的,连隆美尔最精锐的二十一装甲师在战场旁边而没有命令而在一直等待…

  经过这最漫长的一天之后,纳粹法西斯的最后寿命不到一年,向往自由的人们追究会胜利,黑暗也即将过去,战争也让人们尝到命运的无常,但是勇敢正义的力量始终存在,最后的胜利一定来到!打倒法西斯!自由永远属于正义的人民!

最长的一天观后感 篇3

  1944年6月6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写了一本书,叫《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以专业主义的精神把这一天发生的事如同用篦子捉虱子一般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甚至在书末尾附上了所有D日幸存者名单,包括双方从将军到士兵当时的植物与身份,以及他们在成书之际(1959年)的职业与居住地情况。

  可惜这么波澜壮阔的一天让我记住的东西有限。

  我对战争和军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少儿读物,比如战国故事里田单的“火牛阵”。这使我产生了错觉,以为战争是与机灵联系在一起,带着加减法般的清晰明了,又有一点狂欢的气质,很是宜人。

  《最长的一天》说,至少战争还具有如下特点,比如:

  未知与不确定。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初,德军一直被蒙在鼓里;巧合。《每日电讯报》上的字谜游戏在6月2日披露得答案中赫然有着盟军整个反攻计划代号——“霸王”,从5月开始,字谜游戏的答案囊括了人工港代号、反攻中海军行动代号,甚至登陆地点。但是这些字谜是54岁的物理老师在六个月之前编好的。

  以及各种死亡。

  一个伞兵摔进树里,七个八个德国兵对着他把子弹打完了,“小伙子瞪着眼睛倒挂在树枝上,好像在看自己身上的子弹洞”。坦克被炸到100英尺的空中落入水中消失;锅炉间爆炸里面的水兵全部烫死;一个二等兵听见一个吃惊的声音说“伙计们,我中弹了!”然后看见说话人脸上带着怀疑的奇怪神情,慢慢滑落水中。

  忘了是哪部机器人打架的电影,战事间隙一个士兵在认真地玩DoodleJump。细节总是有着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力量。诺曼底登陆堪称唐德刚所说得历史的三峡,但这最长的一天当中,我在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书里,真正能记住的是一个瞬间。

  在奥马哈海滩的峭壁后面,医务中士阿尔弗雷德·艾根伯格疲惫不堪地猛然躺倒在弹坑里。他已经忘记了他治疗过的伤员人数。他累得骨头疼,可是他想在睡着之前再做一件事。艾根伯格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缩微邮政纸,在一只手电筒的光亮下,准备给家里写信。他写下:“在法国某地”,然后开始,“亲爱的妈咪和爹爹,我知道此刻你们已经听到了进攻的消息。嗯,我很好。”然后这位19岁的医务兵就停住了笔,他想不出还要说什么。

  卡夫卡在19xx年8月2日写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石破天惊与窃窃私语,世界大事与个人日常的相提并论,并不是消极的避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相反,这是一种抵抗,用日常生活的秩序消解暴力、极权和看似能毁灭“我”的力量。

  而那位19岁的医务兵,他大概并不如卡夫卡深刻。但是,在经历了最长的一天之后,用与卡夫卡类似的方式,揭示了莫之能御的历史洪流与微不足道的个人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我承受了一切,然后想不出还要说什么,“我很好”。

  一个普通人发现,能感受到疼痛本身已经值得欣慰。我的肉身与世界仍有联系,我会被远方的一些人记住。诺曼底登陆捍卫了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失败的是隆美尔们。他的参谋长指着几亩长满野花的土地说:“这儿的景色真好,是不是?”隆美尔点点头说:“你给我记下来,高斯——这个地块得埋1000枚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