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昨日的世界读后感7篇
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在读过作品后,我心中思绪万千。作品中总有很多细节,让人很想细细回味。那么一篇好的读后感有什么特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1
一个世界公民眼中昨日的世界
一个在20世纪之交宁静的欧洲长大的优秀犹太青年,一个博爱的热爱和平的世界公民,一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流亡作家。当这一切经历汇聚成一本最真实的回忆录时,会产生一种怎样跨越时空的震撼?
借用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昨日的世界》。
这本回忆录之所以能带给读者这种强烈的阅读体验,个人认为归功于以下因素:
一.特殊的身份及成长环境。茨威格在开篇就讲过,他出身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家庭。这个国家的公民素来不热衷政治,对艺术的喜爱却如痴如醉。作为首都维也纳,这里汇聚着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对于从小耳濡目染的年轻人而言,艺术精神深植他们的骨髓。犹太民族又是一个高度注重精神修养的民族,在文化领域的杰出成就远远超出平均水平。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长大的茨威格,自学生时代起就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一面,成功不是偶然。
二.优秀的圈子,伟大的友谊。贯穿全书,最令人惊叹的是茨威格的高质量朋友圈。学生时代,他周围的同学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最优秀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互相激励互相帮助,这为茨威格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出校门,他的优秀迅速帮他吸引了一大批当时最优秀的国际文艺友人。茨威格和他们维持了长期真挚的跨国友谊和合作。书中不时出现茨威格对国际大师们客观细致的描摹,让读者惊羡的同时又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三.对人类普遍感情高度敏感的移情能力,博爱的民族主义观。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事业,长期旅行于欧洲各国的作家,茨威格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世界公民。他一生的挚友遍布各国,即便在战争期间,他也极力反对站队,不愿加入战争阵营,并向其他国家的作家发出呼吁。面对人类两次面对战争时遭受的巨大苦难,他的精神故乡毁灭了,最终在异国他乡流亡中选择自我毁灭。
昨日的世界不再,全世界都在缅怀。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昨日的世界》是我迄今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之一。当一战的描述开始时,我马上被传染了强烈的情绪:面对庞大的非理性历史旋涡时,作家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一样,是多么微小无力。明知微小却为了理性奋力呐喊,这种精神又多么强大。 茨威格对于政治、战争的描述,和他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一样,也是深刻的。这种对人性与内心的精妙无比的洞察力,又一次展示了大格局。它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所不具备的。因此,哪怕读过一战史,读过《极端的年代》,《昨日的世界》仍是值得一读的。小说家对于历史的价值,是在数据和史实之外,对时代的精神面貌进行记录无论他写的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诚实优秀的小说家,比学者来得更准确,因为数据和史实会出错。就像我以前在博客里说过的:有的时候,文学比历史更真实。 当然,界限是会模糊的。不乏具有文学性的历史作品。不过像《王氏之死》那样的,仍然只是历史作品,里面探究的是风俗和制度,那个叫王氏的女人,未免隐隐绰绰,形影不清。王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不重要的,她在《王氏之死》所需达成的意图之外。 相比之下,《史记》就可归为文学作品。除了风俗和制度,它有人,有人的精神和力量。钱穆先生如此看中《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两篇,真正是有慧眼。相比之下,某些细节真实诸如历史中的项羽,有无发过彼可取而代也之语,就显得并无多么重要。 回到茨威格的这部作品,里面也有人,有人的精神和力量。茨威格描写的作家朋友们,尤其是罗曼罗兰,具备着一种当下鲜见的品质:高贵。当茨威格因为反战观念的文章而遭所有人孤立时,罗曼罗兰从瑞士寄来一封信,我被信里仅有的那句话打动: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 总而言之:有些作家非常可惜,他们的一流作品,被自己的二流作品盖过了。比如写过那么多优秀短篇,也写过《挪威森林》的村上春树,比如写过《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写过《情人》的杜拉,当然还有写过《昨日的世界》,也写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3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过。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以一个看似乐观而奋进的句子结尾时,我却忍不住掩卷而悲,为他的清醒,也为他的绝望!
说来惭愧,在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前,我不知道茨威格,真是孤陋寡闻啊。那年,那部电影很火,茨威格的书也很火,可我居然就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没有去读他的任何文字。我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被人称颂的东西,我越是想保持距离。也可能那两年我的心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找不到路的出口,所有的阅读都不过是走马观花,无法有所沉淀。
某天在当当网搜索CD,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茨威格的名字闪进了脑海。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去读一读茨威格吧。于是,就有了《昨日的世界》。
我以为读书就好像交朋友,讲求的是缘分和契机。有的书翻了几页就可以放在一边了,有的可以反复许多遍也不厌倦;有的这一辈子也不会遇见,有的则相见恨晚。《昨日的世界》就让我生出相见恨晚的感慨,从拿起来的那一刻便舍不得放下。
说它是一部回忆录,又不仅仅是回忆那么简单。书中除了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的社会风貌做了详细的客观记述外,更多的是茨威格从理性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是他对欧洲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深刻回顾。茨威格籍自己的故事来坦陈内心的声音,让读者在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了解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 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这本书被视为永不过时之作,曾经影响欧洲一代人。
这本书完成于1939-1940年,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散文。1944年出版时,他已自尽于巴西逾两年。茨威格1942年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4
一个昨日欧洲人与“今日世界”的诀别之笔,恰恰是历史的和传记式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因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影片按图索骥找到这本书的。那部由众多名角出演的电影充满了隐喻和暗讽。
而导演灵感的来源,茨威格的这部《昨日的世界》对旧有欧洲的描写是具体细腻的,尤其是那些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这或许是得益于一个文学家精湛的文字修养。而更重要的,是茨威格那种强烈的历史感,无论是作为一个奥地利的昔日贵族,还是作为一个穿梭在动荡时代的欧洲人,甚或是一个见证过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时刻的世界公民。他对里尔克、罗丹、罗曼罗兰、高尔基、佛洛依德等人的回忆无不令人心底触动。甚至对旧巴黎一个底层卑微的小偷也有几分投有尊严的悲悯。
可以说,他本人那种强烈的历史感,并非是写作时才跃然纸上,而是浸淫其中、终其毕生的。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常常有一种恍如其境,近距离感受前人的触动。
尽管译者在译后记中提醒读者不要把这部书当做茨威格的个人传记或历史文献。而我恰恰更愿意怀着如此的心境去阅读。这种博物馆和纪录片式的笔触,作文虽然不能说是十足历史学或社会学的客观全面,也的确很清晰地叙说了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毁于怎样的一个时代。茨威格对自由、文明的个人立场也鲜明地投射其中。反观今天铺天盖地的廉价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许多人对祖国、自由、民主、文明、和平、伟大的理解,与他和他所处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相较而言,竟是如此尽失个体和人本的尊严,聒噪得无足轻重,渺小得令人唏嘘。
另,虽没有读过其他译本,但这个译本还是相当可读的,译者的语言用得非常审慎,看得出是尽最大力量去维护原作的精神与血肉。以后要读其他的译本。
又及,这部书对于我这种读书甚少的人来说,额外的福祉是可以按图索骥找其他作家的传记和作品来读。
总之,这部书是可以反复去阅读的经典。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这本书里,茨威格在创作领域给了我两条非常重要的忠告。第一,对于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从事文学翻译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创造性地了解母语的底蕴;第二,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真正的工作开始了。第一点的语意很明确,文字本身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转码是编码的最好练习。我没有尝试过,应该会有用。第二点强调的则是精炼的重要性,文章的第一稿可以让我的创作可以追求轻快和流畅,但是之后必须一边一遍地推敲各种表现方式,倘若以前也稿纸中有八百页被扔进了废纸篓,只留下两百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因为我的抱负在于:始终要让人知道得比从表面上看到的更多。
关于求知。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那些已久负盛名的人去学。于是,向同辈人学习便成了最近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的声音。向同辈人学习是成长的捷径。你想掌握你所在领域80%的机会吗?很简单,只要你做到比你同龄人做的都要出色就可以了。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勇气的。不卑不亢,这个词好像已经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一块过时了一样。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视野的,别看那些欧洲人总是讲究四处游历,其实从维也纳到巴黎,还不一定有从北京到哈尔滨远呢,周黎明跟李洋的斗嘴在他们那都应该是跨国界的交流!所以别说你不关心上海的同龄人在想些什么。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宽容的。先宽容自己,再宽容别人。宽容自己要先奋斗18年才能跟人家一块喝咖啡;宽容别人调侃你,用了18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因为阶层是天生注定的,老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能做第一代也没什么可寒碜的;因为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出身,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不那么优秀的性格。向同辈人学习,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前进。我至今都记得我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绝对是最不坏的。作为一个利益既得者,我感谢它在18年之后,给了我一个跟同辈人喝咖啡的机会。俗话说,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就要大家一块走。身边有同路者,会使你看待世界的目光变得温柔。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6
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之后,第三本茨读威格的书。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茨威格认为自己文笔简练,但是评论家和翻译都吐槽了他的文字。
读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才知道茨威格1942年自杀于巴西,至死也没看到二战的结束,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绝笔之作。
茨威格在书中回忆了他的生活历程,从19世纪末的黄金时代,到一战中他旅居瑞士,再到二战中他浪迹天涯……
茨威格致力于欧洲和平统一,但现实一次次打破了他的梦想,如果说一战时他还没完全放弃,那么二战则让他彻底绝望,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对我家乡的人还是对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来说,我都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对于前者,我人早已不在那里;对于后者,我又永远也不能完全融入。”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一声叹息!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篇7
昨日的世界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茨威格说:记忆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如何整理记忆和果断舍弃。“从自己一生中被忘记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只有我自己要保存的记忆,也正是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茨威格是一个极具历史感的人,所著《昨日的世界》正是他为同时代、未来时代诸如我们这样的他者所保存的历史记忆。此书成书于1939-1940年,是法西斯势力极力扩张的时期。出身奥地利,自青年时代至终保持对个人自由和欧洲整体自由与和平和人道主义追求的茨威格,不仅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而且兼具犹太人的身份。这使他得以用生动细腻的笔法描述的亲身经历和心理历程,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历史的细节视角。翻开书页,便是翻开了泛着微黄色彩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的生活画卷,从他的记忆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很多。开篇的扉页,茨威格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怎样的时代呢?一19世纪最后十年茨威格生于1881年,首先经历了19世纪的最后十年。我们知道这恰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的发明使人类更多的相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创造更美好、更明亮的世界。而德国已经通过王朝战争撇开了奥地利,并且最终击败法国(1870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经济上赶超英国成为全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奥地利当时称为奥匈帝国,虽然在工业上赶不上德国,仍然有所发展。犹太人在这样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受益良多,追求精神力量的最终本性使犹太人不仅经商致富,而且在财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19世界末奥地利贵族没落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为奥地利维也纳文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世纪末的维也纳保留了文化的繁荣,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给青少年时期的茨威格带来丰富的精神营养,应该说,正是维也纳人对文化的推崇和尊敬高于政治的传统氛围滋养了茨威格的……
推荐作文:
- ·1056静夜思之教材分析教学实录
- ·人生如棋局作文800字
-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高一推荐
- ·我的梦中国梦作文600字初中
-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初中
- ·心里美滋滋作文800字初二
- ·《朝花夕拾》读后感
- ·最新变化初三作文600字
- ·高一英语作文70词范文7篇
- ·观后感怎么写
- ·幻想曲作文600字
- ·端午节作文800字
- ·我不想长大作文800字左右
- ·10年的高考作文大全
- ·[荐]春天踏青日记怎么写(精选10篇)
- ·电影《鸡毛信》观后感精选
- ·苏教版高一语文作文推荐
- ·秋夜听虫作文950字
- ·为自己奋斗的作文精选
- ·星阑·繁空作文900字
- ·墨菲定律作文800字
- ·初一环保主题学生写作
- ·植物小学作文模板精选
- ·作文初三腾飞的心
- ·读后感鸟奴汇总
- ·猫
- ·2023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范文
- ·向上生长读后感1000字汇总
-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4篇
- ·感恩老师的格言短句50句